1.為何「死」字取碼是「一弓心」,而不是「一弓戈心」?為何將其視為左右結構取法,即「歹匕」?「夜」字後兩碼「弓大」怎麼來的?「癶」的取碼「弓戈卜人」怎麼來的?兩撇當兩點取?
2.「戊」字內部三面包圍,卻不遵循省略原則,如果將此結構加入遵循原則,那麼重碼多不多?順帶一提,五代倉頡「夃」視為整體字,我覺得難以理解,看「盈」的取碼方式就知道了。
3.一直不解「婁」的三代取碼:中田中女。看hkcards.com給出的拆碼依據:
三代倉頡有承認「貫」的上部(即「田」字裡面的一橫穿出外面)作為輔助字根嗎?如果承認了,那麼「貫」取碼豈不是要改成「田月山金」?
4.以下又是摘自hkcard.com的描述:
以「前」字作例,按取碼順序「由上而下」分割,第一個能單獨切割出來的部份是「䒑」,所以「䒑」是字首,「刖」是字身。
要切記,倉頡輸入法是把漢字視為圖像,是以視覺而不是字義來切割文字的。 以「剪」字作例,如果誤以字義來分割字,把「剪」字分割為「前」和「刀」,誤以為「前」是字首,那就會拆錯碼了。 「剪」字,按取碼順序「由上而下」分割,第一個能單獨切割出來的部份是「䒑」,所以「䒑」是字首,「 刖
刀
」是字身。
但是:「譶」取碼為何不是「卜一一口」?字首不是「亠」嗎?怎麼是「言」?(當然,「气」作字首這種特殊情況我能理解,但「言」可不是特殊字首啊。)三個重複疊字的取碼應該怎樣取?
5.簡體結構「尧」的上部取碼之疑:為甚麼是「十心」,而不是「心竹」?不就破壞了下面這個規則嗎?
當「木、火、大、七(心)、戈」;這五個字形與其它字形重疊成字時,要先取「木、火、大、七(心)、戈」碼,然後才取重疊其上之字形的碼。
6.倉頡輸入法的取碼順序是「由上而下、由左而右、由外而內」。我覺得12字說法過於籠統,試問如果一個字剛好呈左上、左下、右上、右下平均四塊,又該怎麼取碼?下面兩個字取碼順序是不一致的。
備註:1.天珩已經出擴展H區的字了,甚麼時候能加入倉頡查找庫當中?
2.貴網站上倉頡字典的取碼有一些非常見字取碼有誤,還有一些只取其中一個字形的碼而不取另一個字形的碼,希望有人負責修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