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3
在規則方面,有以下的思路:
1. 朱邦復、沈紅蓮原著手冊,是文字描述,內有取碼流程圖,但該流程圖是偏向寫軟體程式的型態的,顯得複雜。黃帝四六八二年(伏羲九七零八年/西元一九八四)得到第三代手冊,第一次看,實在如墜五里霧中。又如維基百科上有關倉頡的文章和教科書,對朱沈原著是有補強及更深入發揮(某些地方嫌說理有所偏離),但文字描述再詳,都是適合給成人的說理。「長篇大論」,反易讓讀者掛一漏萬。資料很豐富,文字多,往往會給初學者很大壓力,要費神去細讀,在今日浮燥社會,反會嚇退未入門的觀望者。對推廣、宣揚倉頡助益不大,反適於學術研究,叫好不叫座。倉頡人豈不變成同溫層人?站在現代行銷的角度看,是否有更精簡地、整體地、一目了然地的描述方式?好把影響觸角伸向新世代和偏好音碼者或不知倉頡者。
2. 一般解說,有以下方式:
1)用理 -----想到成人,思惟性推理性強,會問爲甚麼,怎麼,資料要給成人讀者有閱讀滿足感。但仍是適於有興趣的讀者。要更精簡說理,可有樹狀、魚骨等的流程圖輔助。用樹根狀圖製是否分叉圖:
流程圖→《09通則切塊v3取根(是非分叉)○.jpg》 = 特點 見林不見樹
2)用圖 -----想到兒童,對視覺聽覺敏感,記憶性強弱於推理。便有各種區塊結構:
《10通則切塊分類(結構13式)v3●.png》 = 特點 見樹不見林(尤其把包圍型的九亞型納入,又有因應取碼位置又能細分八九種),字首一碼和二碼也納入,真是有八百多種,但,有必要嗎?
更詳細還可演化出各種區塊結構下各區塊取根點的圖(如最後連結之《__4開講倉頡.pdf》書中附錄),頗不建議,祗能在舉例時用一下。其中包圍型還可細分九亞型 囗 冂凵匚コ 厂𠃍𠃊𠃎,統一用囗來表示畫圖。(註1)
註1:包圍型,凵𠃊亞型可能會遇上連體字形插入甚中狀況(上部突出使凵𠃊外廓包圍不到),以致如「凿臿」變成連體字、如「陋(右部)𢧰(左部)県(上部)」使𠃊包圍型變相成如上下重疊型(先取上部突出於𠃊的字形,而𠃊最後取。)
包圍型,𠃎亞型因應取碼依左右、上下、外內的空間順序,由於人的習慣,會以左右、上下優先。所以,𠃎雖明顯地是外廓,但不會去優先取𠃎,更何況倉頡沒有𠃎這樣的字根(若取𠃎必先取丨,整體上又嫌有違反左右上下之空間順序——雖上但不左)。目前所見的字不多,𢇍=ㄥ厶ㄥ一=女戈女一,是視爲連體字看待;有點像「臿凿」字例,等於{𢆶一𢆶}突出於𠃎而必須盡取後纔輪到取𠃎)。
依此發揮,可詳盡到,盡列出所有具有取根點之區塊結構,包括字首次字首可有連體一區塊或離散複數區塊、包圍型可細列九種亞型組合,曾經計算過,會有八百多種組合!這似乎變成學術研究,不符製作精簡詳盡初衷,故另以《四格式取根點分佈圖》附錄方式放在電書pdf之後面,所附字例也可作研習。《__4開講倉頡.pdf》的連結見最後一樓貼文。
3)用公式----想到青少年。介於說理和圖像之間,背記和論說之間。
《11通則切塊取碼四格式v2○.png》
→取碼四格式公式 =見樹又見林
4)用表 ----將以上的說理、圖、公式,綜合成12操作表--兼有圖、式、說理特質。以上《09》~《11》三圖可說是下圖《12》的的解說。
《12倉頡拆字取碼操作表(彩word)_五代兼三代(1101119)★.png》
3. 操作表雖有,但精簡的條列式文字表達卻需要舉例說明,又製了操作輔表以說明切塊的通則之「區塊/整體定義」和區塊內取根的原則。附則祗有指定字之碼,沒需要說明甚麼。
《13倉頡拆字取碼操作表(彩word)_五代兼三代輔表★(1101119).png》
註2:網上資料,如youtube的,都用2)圖、3)式二法的「區塊結構圖、取碼四格式四公式」方式來講述(但沒有全部的圖給出完整概念)且偏向「講」(雷同文字描述),其實仍算是「複雜了一點」。還可以有更簡單描述。
有「文獻性質」供參考的表,操作起來,有字例供參不是更好?對四格式舉出字例「鳥龍轉踼」,及其應用操作表取碼:
《倉頡拆字取碼操作表(彩word)例6●1(4--)鳥v2.gif》
《倉頡拆字取碼操作表(彩word)例1●2(23-)龍v2.gif》
《倉頡拆字取碼操作表(彩word)例9●3(221)轉.gif》
《倉頡拆字取碼操作表(彩word)例10●4(212)踼.gif》
倉頡跟他法最不同的是有尾碼包含省略,這特有觀念,必要說明:
《倉頡拆字取碼操作表(彩word)例11●5(包111)醹(221)v2.gif》
但以上仍是偏向述說,是給讀者整體概念,屬於「知」。告知讀者、初學者如何如何依表操作。但總不能一直看表。趁著初學者還有興趣,興在頭上,要加速初學者的行動,從中嚐到倉頡之優美、倉頡之好,初學者便比較不會觀望猶䂊,又去嘗其他的方法了。於是要讓初學者快點對倉頡「上癮」。所以,「知行必須合一」,否則空說。